界面新闻记者 |
界面新闻编辑 | 文姝琪
几年前,元宇宙火遍全球,当时,“数字孪生”也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。如今行业迅速变化,留在牌桌上的公司也要回到最实际的业务中去。
界面新闻观察到,今年9月以来,不少上市公司新增“数字孪生”概念;10月以来,“数字孪生”板块持续保持涨幅。
相比于“元宇宙”的寂静,为何“数字孪生”依然在市场上活跃?
关键原因或在于,相对于其他元宇宙衍生概念,数字孪生的确有更落地的应用前景。
简单而言,数字孪生指的是将物理实体镜像映射到虚拟空间,形成“数字化模型”,以便于企业进行数字化的操作,例如优化工厂的生产流程等。在智慧城市、航天、制造业甚至是医疗等场景中,数字孪生已有不少应用。
就中国市场,交通、制造业等领域的数字化程度都仍处于初步阶段,同时,各地政府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,鼓励和支持数字孪生的研发和应用。智研咨询报告指出,2022年中国数字孪生市场规模为104亿元,同比增长35%,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167亿元,预计未来几年继续增长。
这给海内外的数字孪生企业带来机会。阿里、腾讯等大厂布局在前,其他头部厂商也继续紧跟市场,今年10月,中国移动发布网络数字孪生(DTN)运行平台。此外,海外公司也在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,用产品的方式撬动企业的需求。
事实上,入局者从不同角度切入了市场。
以中国移动为例,其选择从平台入手布局数字孪生,公司发布的网络数字孪生运行平台融合了AI大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。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,近日中国移动旗下公司还申请了一项名为“基于数字孪生网络实现的流量调度方法、装置及计算设备”的专利,从底层技术上支持数字孪生。
海外公司方面,一家在2015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公司NavVis,则于近日在中国市场推出三维激光扫描新品,试图撬动更多企业的需求。NavVis全球首席营收官Finn Boyse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,中国市场很大,政府对于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非常重视,这是为什么他们持续加大中国市场的投资。
聚焦在现阶段,中国地产行业当下面临的挑战,反而被Finn视作一个机会——更多公司会为了应对挑战,采用数字化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、降低成本。
这意味着,对于这类数字孪生产品提供方而言,设备的能力是竞争的核心。NavVis研发的核心SLAM算法可用于室内定位、机器人导航以及三维激光扫描,此次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新品定位也很明确,用易于携带、成本更低的特点,主攻工程建设、能源和流程工业、传统测绘等行业。
但必须承认的是,无论是中国厂商还是海外公司,都仍在等待“数字孪生”机会的爆发。
海内外市场的一大不同点是,海外用户已经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产品,也有明确的案例,但中国用户仍在寻找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。例如,建筑领域的BIM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)技术在国外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,但在中国,该技术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,阻碍了数字孪生的应用。
除了上述区别,在云计算的使用上,海外市场90%以上客户均已采用了云平台方案。但在中国市场,用户仍在采用本地版的软件方案,这会是接下来NavVis主攻的业务之一。
回到这门生意的本质上来看,Finn提到,中国“数字孪生”市场存在的核心挑战是,厂商需要向客户证明真正的价值。
这和业界专业人士的看法不谋而合。
腾讯数字孪生产品部/自动驾驶业务总经理苏奎峰在采访时提到,外界对于数字孪生价值的理解存在诸多误区——数字孪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可视、可算与可用。可视在于提供一个交互方式,可算是将物理世界模型化和参数化,以实时数据驱动和推演,将虚实场景叠加在一起,最后获得更强和更大规模的计算模型,且这个计算模型可以按照设计者的需求随时编辑。可用则体现在提供沉浸式、游戏化的交互体验。
以实际应用场景为例,苏奎峰称,一辆货车送货,技术团队可以将装载、卸载、运输等现实场景通过数字孪生建成数字世界。这个三维虚拟“世界”不仅要在视觉上做到仿真还原,还必须可编辑,例如改变车流方向、环境路况。但在实际运营中,自动驾驶行业的数字孪生存在缺数据的问题。
更重要的是,好的数字孪生项目要有明确的投资回报,这不仅对于数据质量和采集效率提出要求,也要有合理的成本控制,否则就会阻碍客户的决策。在NavVis和宝马集团的合作中,通过工厂的“数字孪生”,工程师实现远程查看、测量和规划国外的工厂,可以减少近50%的差旅费用;通过实时扫描数据,企业得以及时调整工厂的实施进度以降低变更成本。
而说服大量规模不及宝马的“目标用户”相信这一点,仍然需要过程。
本月,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科创金融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,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,包括商业模式成熟度不足、初始投资高昂、用户需求不强、定制化解决方案难以复制、成本高昂等,这些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和实施。报告也提出,科技巨头推动了数字孪生行业的发展,但未来还需要更多行业内的参与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