界面新闻记者 | 张倩楠

界面新闻编辑 | 刘海川

2024年10月8日,据生态环境部消息,山西方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方创公司)和西安科纳检测校准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科纳公司)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依法宣判。两起案件中受到刑事处罚的不仅有第三方机构的实际控制人、法定代表人,也包括在采样、分析、报告审批签字等各环节实施造假的具体责任人员。

判决书显示,方创公司被判处罚金二十万元,没收违法所得,其公司法定代表人、技术负责人、实验室负责人3人领刑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一年不等,并处罚金;科纳公司被判处罚金二十万元,没收违法所得,判处公司实际控制人、总经理助理、授权签字人、实验室负责人、报告审核人、采样员6人领刑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九个月不等,并处罚金。两家第三方机构被吊销资质,9名被告人被禁止三年内从事环境监测及相关职业。

经查,两家第三方机构为谋取非法利益,顶风作案,在开展环境监测业务过程中,通过伪造采样样品、篡改采样时间、编造实验数据、替换分析样品等方式弄虚作假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,危害生态环境,造成恶劣社会影响。2021年3月至案发,方创公司共出具虚假监测报告172份,违法所得110.6万元;科纳公司共出具虚假监测报告222份,违法所得76.2万元。

此前在2023年10月,媒体披露两家第三方机构涉嫌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问题。据新京报,科纳公司尽管标榜自己行为公正,服务规范,但在实际采样中却经常弄虚作假。在前往咸阳市维乐口腔诊所采集医疗污水水样时,因污水处理设备一直未启用,排水口基本没有水排出的情况下,采样员直接端来一盆自来水灌进医疗污水处理设备,然后从其排水口取了“污水样本”带回去检测。

而山西太原的某环境检测公司,不仅伪造监测数据,还在采样过程中与被监测的企业串通,通过临时添加药剂的方式确保监测时相关指标“暂时合格”。甚至检测人员还不忘叮嘱被检测企业的相关人员,“以后遇到检查要及时加药”,以防“别人查的时候不合格就麻烦了”。

除了采样造假,现场监测数据也能被篡改。与采集废水不同,废气监测时,一部分数据在现场监测时会直接在仪器上生成。为了保证数据真实准确,这些仪器的原始数据后期需要打印出来留档。然而,采样人员只要利用一台留有“后门”的废气监测仪器,只要输入密码,就可以随意编造数据。两家公司的采样员对于使用烟气测试仪篡改、编造数据都“习以为常”。

据新京报,涉嫌造假的采样员尽管自称良心不安,但其仍然不得不按公司要求办,据说是“因为第三方环境监测企业越来越多,彼此竞争加剧”,被检测企业成为强势,要求检测机构测完出的报告,必须是合格才给结算检测费用。因而,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即便检测出相关企业存在不合格现象,也要想方设法给企业出一个合格的报告。

问题披露后,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实施挂牌督办,并多次派出专案组赴现场督导。山西、陕西成立由生态环境、市场监管、公安、检察院、法院等部门组成的专案组,通过调取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记录,调查询问相关排污企业和重点个人,对虚假报告涉案金额开展司法审计等方式,全面调查两家机构在业务招揽、现场采样、实验分析、报告出具、财务收支“全链条”存在的违法行为,突破虚假报告判定、外围调查取证、涉案金额认定等重点难点。

“排污单位的第三方监测数据造假问题社会上比较关注,要进一步强化穿透式监管,依法严厉打击、遏制数据造假。”9月25日,生态环境部副部长、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在新闻发布会上说。

生态环境部表示,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,第三方机构及从业人员应以此为鉴,增强法律意识,严守职业操守,依法经营、诚信经营。下一步,生态环境部将继续联合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、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,持续保持打击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,进一步加强大数据加人工智能的“穿透式”监管,用科技力量筑牢防范造假的防线,铲除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滋生土壤,推动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